科技一站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00|回复: 1

能源线 ~ 煤炭 P5:重温2021煤荒式电荒

[复制链接]

2

主题

3

帖子

7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7
发表于 2022-12-11 10:50:2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21年5月,第一轮限电风波来袭,首先冲击云南、广东等省份;9月,第二轮限电更加剧烈,波及到全国大部分省市,规模更大、影响也更严重。拉闸限电期间,南方的浙江、江苏等制造业大省纷纷针对高耗能企业乃至于普通企业实施限电、限产;而北方的山东、吉林、辽宁等省份的限电情况更为突出,不光限制了工业生产,还影响到居民生活和城市运转,商铺点蜡烛营业,手机断了信号,红绿灯停运,乃至于引发安全事故,甚至红绿灯停运。
导致2021全国性拉闸限电的根本原因,是过去几年煤炭全行业去产能致使煤炭供应严重不足,加上碳中和元年各地为了完成能耗双控指标进而“运动式”减碳人为拉闸限电。在拉闸限电期间,承担电力供应主力的煤电严重出力不足。例如,限电期间,辽宁省的火电出力仅为装机容量的一半左右。而尽管东北近年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,但风、光电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。比如风电,东北三省风电总装机大约达到3500万千瓦,但是,在限电期间风电出力却不足装机容量的10%。彼时,东北有电厂的存煤可用天数甚至不足半日。煤荒爆发时,号称“中国煤海”的山西,竟也异常缺煤——诸多大型煤矿的产能,基本保供对口省份,流向本地的市场煤数量十分紧缺。山西本地电厂,地处坑口,也很难买到市场煤。
当时榆林Q5000(热值5000大卡)动力煤市价为1800元/吨,但因优先保供,无法敞开供应;而新疆坑口煤价200元-300元/吨,用重卡拉回山西,每吨运费800元,可在本地以1200元-1500元/吨(不含税)瞬间卖出,买家既有山西当地电厂,也有一部分是外地贸易商。疆煤汽运入晋,这罕见一幕,折射了煤价最极端时的供需形势。
10月19日至11月11日,国家发改委官微密集发布了40条以上煤炭相关信息,主要涉及煤炭市场增产稳价调控政策、原煤产量、电厂存煤、可用天数等关键指标。在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强势密集的稳价调控下,动力煤市场价格在短短十多天内,由2600元/吨跌至1100元/吨以下。措施主要有力度空前的煤炭增产、扩大煤炭进口、重点保障发电供热企业用煤,以及规范煤炭市场运行秩序等。



2021年动力煤价格指数

电厂与煤企签订的年度长协煤炭合同,依然是“市场压舱石”,其价格一般以535元/吨为基准,按月浮动,长协价涨幅远低于市场价。以蒙东供应东北电厂的长协煤为例,即便市场煤价到达0.3元/大卡的高位时,年度长协煤依然保持略高于0.1元/大卡左右。不同电厂的长协煤源、煤价和煤量各不相同。譬如,电力央企集团自身拥有煤矿的,可以通过内部调配,保证八成动力煤来自廉价长协;而没有煤矿的电力企业,则只能“不计成本、饥不择食”。紧急情况下,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会牵头对接供需双方新签订的保供长协煤,但这也只是立足于保证供应,价格则与市场价近乎齐平。



近年10月底煤炭库存、电厂存煤可用天数对比

电厂存煤一般在入冬前达到25天以上比较稳妥,还没细查今年是什么光景。
内蒙古和山西是此轮增产中承担任务最大的两个省份,其中内蒙古以露天矿为主,尤其是蒙东煤矿主要供应东三省,山西则以井工矿为主。近几年的“环保风暴”,导致无人敢于触及环保红线,使得煤炭产能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,煤炭企业只能在多重监管约束下尽力保供。煤炭产量,要与采煤、掘进、通风、机电、运输、排水等几大系统高度匹配,要想合法、安全增产,必须对整个系统的生产和管理能力进行全面提升,这要求企业必须加大投入。正规煤矿增产非常困难。为了不造成产能浪费,山西很多煤矿已达生产极限,实际可调的余量很少。一个矿井每天想增加1万吨的产量很难,需要调动很多资源保障安全,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。
铁路运力不足,一度是制约煤炭产能快速释放的因素之一。山西大同的煤矿主要通过大秦铁路外运,且大型矿山和铁路自动化程度很高,产煤经过现场洗选后直接在装车站装车。一个大列有210节车皮,在装车站下的轨道缓缓运行,全部装满需要五个半小时,可以装1.68万吨煤,是晋煤外运的重要渠道。每年5月和10月是大秦铁路的集中检修时间,每天上午停机检修两至三小时。由于铁路检修,装车进度受影响,使得井下产线不得不低负荷运行。
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(下称“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”),在蒙东拥有五个大型露天煤矿,年设计总产能8100万吨。2020年生产的7760万吨煤炭中,有6700万吨属于动力煤。其中,38%的动力煤运往东北地区电厂,62%用于坑口发电,而70%的电量则输往辽宁,是东北冬季供电、供热的重要支撑。在新的保供要求下,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需要将50%比例的动力煤供应东北,蒙东本地的供应被压缩。为此,内蒙古公司需要与本地做大量沟通工作。
大型煤矿生产计划性非常强,需要根据季节特点、用户需求来执行。保供虽是政治任务,但也不意味着产能可以无限增加。首先,增产有安全隐患,产能受煤监部门监管外,超产还要入刑;即便没有安全隐患,增产也需新的排土排渣空间——征地、矿坑的规划面积、矿权界都是早已确定好的,缺了哪一条也难以成行。此外,蒙东的冬季极寒,会使得金属、非金属的脆性增加,机械整体性能降低。但大型开采设备会全年运行。
本次增产仍是行政调控的结果,被调配的,也仅仅是短期即可放量的既有生产矿井。昔日去产能过程中被关闭的大批小煤矿不会被重启。保供政策的最大抓手,是放宽对核定产能的限制,调增生产规模。
基本面的供需失衡,是煤荒直接原因。历史上,中国诸多煤矿的核定产能,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,煤炭产量往往远高于核定产能,超产是行业常态。这部分极具弹性、导致煤矿长期超产的非法地下产能被业内称为“表外产能”,这些产能一夜消失,大大加剧了供应缺口。今年3月1日,危险作业罪正式入刑,煤矿超产能生产,正是其重点打击对象。新法规的实施,也加剧了供需矛盾。
此外,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,澳煤的减量,导致国内高卡低硫煤种极为紧缺,发生结构性缺货。这一问题2021年愈发凸显,原本大量使用澳煤的造纸、建材、水泥、化工等非电行业,普遍和电厂抢夺高热值动力煤。非电行业的终端价格少有管制,生产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售价进行疏导,因此对于高价动力煤的接受程度普遍高于电厂,这进一步抬高了高热值煤炭的市场价格,并带动中低热值动力煤跟涨。
动力煤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,以夏、冬两季为用煤旺季,剩余月份为淡季。正常情况下,煤价也基本与淡、旺季挂钩。然而,今年供需极度失衡催生的“淡季不淡”,使得电厂的淡季补库节奏被打乱。
中国实施电价管制,高煤价无法通过涨电价进行成本疏导。面对高价煤炭,发电企业采购积极性不高。2021年3月,需求刚开始爆发时,电厂并未警惕。到了5月,动力煤市场价格逼近千元时,预期煤价下跌、没有及时补库的诸多电厂开始恐慌。6月27日,国家发改委却公开表示,煤炭供需基本平衡,价格不存在大幅上涨基础,进入7月以后,煤价将大幅下降。7月-9月,煤价不断飙涨,9月发生了罕见的狂涨,准备在煤价下跌时补库的诸多电厂傻眼。9月下旬至10月末,是各大电厂准备入冬补库的关键时刻。在高价动力煤的压迫下,电厂的入冬补库一再展期,存煤不断消耗,迟迟没有垒库,最终全面踏空。
2021年的煤炭产量增长,却未能和发电量增长匹配,且缺口较大。总结来看,产生缺口直接因素有三:一是煤矿企业将今年1月-2月保供的超产数量,均摊至年度核定产能中,发生了变相的减产;二是安监、环保等监管政策趋严;三是密集的一系列大事件,其中包括4月的系列安全生产事故,6月的安全生产月,以及9月在陕西举行的全运会等,均导致停产整顿频发。换言之,影响今年煤炭供应的主要因素,并非资源和生产能力短缺,而是各种监管和事故性因素。
煤矿生产能力是足够的。但放量的关键,在于煤企的生产意愿。受“双碳”政策、永煤违约等诸多事件影响,煤炭行业融资环境持续恶化,导致部分企业贷款、发债困难。即便使有高煤价加持,肩负各种历史包袱的大型国有煤企,日子也并不好过。“双碳”背景下的煤炭行业,极不受各级金融机构待见。今年4月21日,央行、国家发改委、证监会发布了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(2021年版)》。与旧版相比,以煤炭为首的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,不再纳入支持范围。
此外,发改委想让增产、允许超产,但最后查处超产的是安监、公安,本就是两张皮。不出事还好,一出事就很难办。因此,增产只能在绝对安全的条件下落实,绝不能有超产,绝不能出事故,这是底线。而对诸多地方政府而言,对煤炭控量保价,才能使麾下的国有煤企利益最大化。今年10月以来,随着电荒、煤荒相继暴露,引发高层重视,宏观政策开始以确保能源供应为重中之重,煤炭行业的融资环境才开始有所改善。而正是在高层重视协调,凝聚共识之后,煤荒问题才真正开始缓解。
由于2021年超预期的动力煤需求增长,电厂对于政府调控价格力度的预期过高,以及电价管制造成的燃煤成本无法向下游疏导,导致发电行业接连错过最佳补库时机,最终导致“煤荒型电荒”发生。
短期的煤荒,并不意味着中国对煤炭行业的态度会有大的转向。

  • 21年10月26日,国务院发布的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再次强调,煤炭消费“十四五”期间合理控制增长,“十五五”时期逐步减少,对煤电的定位为“推动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”。
  • 21年11月2日发布的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防战的意见》,还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: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,加快煤炭减量步伐,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严控煤炭消费增长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%、5%左右,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。
  •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,煤炭问题也是各方争议的焦点,以至于到最后时刻,将协议文本中的各国加速“逐步淘汰”(phase out)改为“逐步减少”(phase down)煤炭,协议才勉强获得通过。
此次煤荒在“双碳”目标提出后的第一年突然出现,如同一个警示。政出多门、缺乏协调,甚至政策互相掣肘,也将中国煤炭行业置于困境,亦是“煤荒型电荒”的主因。
2021年缺电创痛犹在,2022年保供大战自年初已开始打响,要严防死守不容许“拉闸限电”这类重大事件重演。最高层的指导精神也明确,要立足“富煤贫油少气”的能源国情,能源转型要“先立后破”,这为大力支持煤炭开闸、煤电出力解除了思想束缚。
为了驯服煤价,2022年2月24日,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》,规定了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,明确对煤价施行区间调控,通知于5月1日起开始执行。除了行政办法压煤价,在电煤中长期合同的执行方面,监管层还祭出了一系列严厉措施。7月初,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电煤中长期合同换签补签工作。会议明确提出,6月份以来发生的长协不履约案例,严格执行欠一补三的条款,但是7月份新发生的不履约的案例,要对所在省份实行欠一罚十的严厉处罚。
2022年6月,沿海一些省份还出台了政策,主要是南方电网覆盖的省市,将峰谷电价差拉大。7月以来,多省市开始执行尖峰电价机制,目前已有27省有尖峰电价政策。尖峰电价比高峰电价更高,一般用于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的部分时段,一般针对工商业用电。
从根子上讲,煤电顶牛的本质在于电价形成机制没有真正理顺,即煤价随行就市、电价却牢牢地被锁死,造成价格的传导机制堵塞不畅。上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,是煤电央企盈利明显改善的最重要原因。但光靠行政化手段压煤价这样的短期急就章,是没办法真正彻底解决问题的。发电企业的日子是好过了,被强行摁住价格的煤炭企业怨言在积聚,“合理利润”的限定并不能完全浇灭想要涨价的冲动。
煤炭回归、煤电多出力出满力,对非常时期我国的能源安全、电力保供以及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。但与此同时,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、“运动式”增碳的做法,也将埋下隐患。煤炭开闸会进一步加强中国的煤炭依赖症,关进笼中的老虎又重新放出来,双碳目标的实现要大打折扣。近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席杜祥琬发出警告:进入“双碳”目标提出后的第二个整年,碳达峰窗口期,要总结好第一年的经验教训,坚持稳中求进,在避免“运动式”减碳、一刀切的同时,也应注意避免“运动式”增碳,避免冲高峰、攀高峰。
煤炭的高效利用和节能提效亦是当前中国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,是降碳的主要举措。在不得不用煤的情况下,有效降低能耗水平,是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现实路径。当前,中国单位GDP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.5倍,单位GDP碳排放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.7倍,我国的能耗强度是其2.7倍,因此节能降耗的潜力巨大。
煤炭过去的污染根本原因是燃煤结构不合理。我国民用燃煤和其他工业燃煤量大面广,缺乏除污设施,特别是一家一户的民用燃煤造成的污染是电厂的几十倍。所以煤炭并无任何过错,错的是使用不合理。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,煤炭早已面貌换新颜。煤炭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上游开采和中游使用方面。上游的开采和冶炼层面,绿色智能早已是煤矿生产的新标签。直接燃煤产生污染显而易见,煤炭主要应用于发电。中游使用层面,2021年,全国发电用煤在煤炭总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。我国煤炭含硫量较高,极易产生雾霾。因此煤炭燃烧的效率和清洁使用至关重要。
评价煤电技术高低的指标,一是单位耗煤量,二是排放量。当前,我国煤炭燃料发电技术世界领先,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先进机组超过860台,占比超过一半,超超临界发电总装机容量占比达到26%,高效发电技术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/度。排放量方面,被美国《电力杂志》评为世界顶级火力发电厂的上海外三电厂,已领先全球十年之久,其平均排放指标世界最低。氮氧化物每标准立方米10.55毫克,二氧化硫6.39毫克,烟尘只有0.67毫克。放眼全球,我国煤电的污染物排放量也是最低的。我国达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10.3亿千瓦,占比已经达到93%,电力烟尘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较2015年分别大幅下降了69%、73%、52%。电产生的排放物不到全社会总量的十分之一。以排放量为参照物,我国煤电已经达到了天然气的排放水平,并已建成从开采到发电全链条的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。可以说,煤炭早已不是令人厌嫌的污染源,而是几乎实现全链条清洁化的支柱能源。
8月底,国家能源局就要求产煤区和煤企不折不扣增产保供,煤电企业做到稳发满发,强化跨省跨区电力互剂,“十四五”中后期电力项目要按照“适度超前”原则做评估调整。足见火电在关键时期的重要性。另一方面,火电还要为光伏硅料、锂电池、磷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。川渝是我国锂矿、光伏硅料、锂电池的“重镇”,通威、宁德时代在川的工厂就因为限电而一度被迫停产。

参考资料:
谁造成了煤荒?
发电央企减亏向盈露苗头,煤电走出至暗时刻?
松绑煤炭,后患何解?
是时候重新认识煤炭了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6

帖子

9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9
发表于 前天 12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啥玩应呀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科技一站

GMT+8, 2025-4-6 09:43 , Processed in 0.109214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